中文科技资讯
业界资讯 互联网 手机资讯 电脑硬件 数码产品 家电产品 APP应用 手机游戏 美通快讯

无线耳机沉浸感新探索:支持Dolby Atmos的无线耳机究竟能否带来身临其境?

2025-10-23来源:快讯编辑:瑞雪

近年来,无线耳机市场经历了迅猛发展,从TWS真无线、骨传导到如今备受关注的半开放式设计,无不体现出这一领域的激烈竞争。而在众多技术分支中,支持Dolby Atmos(空间音频)的无线耳机正悄然掀起一场“暗战”。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向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进行了求证,试图厘清Dolby Atmos无线耳机的定义。杜比实验室的回复直截了当:只要播放设备支持Dolby Atmos,用户即可通过任何耳机体验该音效;部分无线耳机支持Dolby Audio(杜比音效),可优化立体声内容;还有少数耳机具备杜比头部追踪功能。杜比实验室未设立专门的认证标准,因此产品的“定义”主要取决于其应用了哪些杜比技术。例如,应用Dolby Audio的产品可使用“Dolby Audio”标识,支持头部追踪技术的则可标注“Optimized for Dolby Atmos”。但核心前提是播放设备本身必须支持Dolby Atmos。

与此同时,我们在杜比实验室的官网上也找到了相关信息。中文官网将其归类于游戏分类,而英文官网则设有独立的“Headphones with Dolby Atmos”页面。

对于影音爱好者而言,Dolby Atmos并不陌生。这项技术与传统的5.1、7.1声道环绕声有本质区别,它以音频对象(Audio Object)为单位,在三维空间中记录位置坐标(X、Y、Z轴)及响度轨迹,彻底摆脱了“声道”概念的束缚,为沉浸式音效开辟了新天地。音效创作者可以自由放置这些“对象”,不再受限于音轨数量。

然而,当Dolby Atmos尝试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时,却面临一个巨大瓶颈——传输速率。以蓝光碟为例,其采用的Dolby TrueHD格式传输速率高达18Mbps;即便是流媒体平台的“降维版”Dolby Digital Plus,也需要768kbps。而无线耳机主要依赖蓝牙传输,其速率远低于此。例如,LDAC和LHDC的理论值虽能支持“降维版”Dolby Atmos,但实际实现需讯源端(如手机、播放器)和接收端同步支持,且需良好的无线环境。现实中,许多支持LDAC的手机仅将其作为“噱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满血”输出。

尽管技术存在壁垒,但商业需求总能推动解决方案的诞生。要实现Dolby Atmos的沉浸式音效,播放端需支持该技术,并在接收、解码后,通过算法将多声道或基于对象的音频数据流渲染成双耳音频,再经由耳机DSP运算还原三维空间的位置和移动感。这一过程中,Apple的Spatial Audio(空间音频)堪称典范。

Apple的Spatial Audio可视为一种“渲染引擎”,专门用于在耳机上重现Dolby Atmos的沉浸式音频,同时增加了动态头部追踪技术。没有Dolby Atmos的元数据,Spatial Audio便无从施展;而没有Spatial Audio,耳机上的Dolby Atmos体验也会大打折扣。Apple的动态头部追踪技术为消费级耳机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的Dolby Atmos体验方案。

但这一体验的代价是用户需完全融入Apple的软硬件生态系统。例如,拥有iPhone、Macbook Pro和iPad的用户,若想完整体验Spatial Audio,仍需添置AirPods Pro3,并搭配Apple Music、Netflix等平台播放支持Dolby Atmos的内容。

在探讨Dolby Atmos和空间音频时,有两个专业术语不容忽视:HRTF(头部相关传输函数)和头部追踪技术。HRTF描述了声音从发出点到耳鼓膜的传播过程,受头部、耳廓和躯干等生理结构影响,是创造三维音效的声学基础,广泛应用于耳机、游戏和VR/AR领域。而头部追踪技术则通过追踪用户头部的微小转动,实时调整声音的呈现方式,使声音方向感与屏幕或虚拟环境保持一致,从而增强临场感和沉浸感。这一技术需耳机内置传感器(如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配合,且效果因人而异,同时会降低无线耳机的续航能力。

杜比实验室还为Windows和Xbox推出了官方应用程序Dolby Access,帮助用户在PC和Xbox上配置Dolby Atmos音效,支持耳机、内置音响和外接音响等输出设备。这一应用不仅满足了音乐和电影欣赏的需求,也吸引了大量游戏玩家,他们对沉浸式环绕声同样有着巨大需求。

未来十年科技新图景:智能硬件跃迁、AI赋能与网络无感化变革
本文将从智能硬件、AI 算法、未来网络、数字经济、安全体系等多个维度,分析科技浪潮下的核心趋势。 设备变得更聪明网络变得无形AI 成为能力底座数字经济成为主引擎安全体系成为关键支撑科技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正在发…

2025-11-15

6寸LCD显示屏:小身材大能量,技术优势与多元应用前景深度剖析
采用IPS等先进技术的6寸LCD屏,能够实现更广色域覆盖,色彩显示真实自然,更适用于图像监控、医疗设备显示、智能终端等对色彩还原要求较高的场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6寸LCD显示屏将在未来呈现更高清、更智…

2025-11-14

Valve推出Steam Frame新VR头显 正式宣告上一代Index头显停产
用户可通过无线适配器,将 PC 或 Steam Machine 上的平面屏(flatscreen)及 VR 游戏串流至 SteamFrame;与此同时,Steam Frame 本身也是一款独立设备,搭载高通…

2025-11-14

Gartner发布2026十大技术趋势:AI主导变革,从“大而全”迈向“精而实”
近日,商业与技术洞察公司Gartner发布了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AI超级计算平台、多智能体系统、特定领域语言模型、AI安全平台、AI原生开发平台、机密计算、物理AI、前置式主动网络安全、数字溯源,以及…

2025-11-14

虚拟化与超融合:从架构到应用,一文读懂如何选择适合的IT方案
超融合平台通常基于成熟的虚拟化技术,例如它可能内置虚拟机管理功能,但更强调整体资源的统一管理。性能上,虚拟化可能因资源竞争而出现波动,而超融合的分布式存储设计可以提供更一致的I/O性能,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

2025-11-14

WebRTC技术赋能物联网卡:解锁工业医疗驾驶毫秒级低时延通信新路径
WebRTC(网页实时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卡的深度融合,正通过 “协议优化 + 硬件适配 + 网络升级”,破解毫秒级响应难题。本文基于行业实践,解析 WebRTC 技术原理、物联网卡协同路径及场景落地效果,为…

2025-11-13

2025微信数据保护全攻略:误删聊天记录别急,多场景恢复方案来了
提前备份是数据安全的核心,2025年微信已支持电脑、云服务、外部存储等多种备份方式,恢复时只需简单操作即可找回记录。苹果和安卓厂商的云服务早已支持微信数据备份,关键是确认误删前有有效备份记录。 2. 选择…

2025-11-13

2025年手机卡选卡指南:精准匹配需求,绕开合约套路与流量陷阱
•在运营商APP中查看过去三个月的平均流量使用量•检查你的通话时长记录•分析你最常用的APP类型(这会影响你对通用流量和定向流量的需求)有了这些数据,你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需要什么样规模的套餐了。 •典型代…

2025-11-13

广电卡适配指南:哪些手机能用?这些旗舰机型可能不兼容!
华为P50系列是个特例,即便是4G版,也能通过软件方案支持广电5G。中国广电表示,近六年主流手机型号均已升级适配广电网络,98%以上的新入网5G手机支持700MHz频段。 判断你的手机是否适配广电卡,不仅…

2025-11-13